阳江地处广东西南沿海,毗邻珠三角,扼粤西要冲,自然景观秀丽,山、海、泉、湖、林、洞遍布全市,南临浩瀚无垠的南海,海洋渔业资源十分丰富,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历史悠久,在这里世代生活着以海为生的打渔人,产生了一种原生态音乐文化---“阳江咸水歌”,悠扬的歌声穿越几百年的历史,飘扬回荡在这方海洋的上空。
“阳江咸水歌”主要流传在阳江沿海地区的渔民群体当中,尤以阳东县东平镇、海陵岛闸坡镇、阳西县沙扒镇、溪头镇、上洋镇等最为集中、活跃。“咸水歌”最初的起源,是由于一直以来,疍民作为一个弱势族群,其社会地位低下,生存环境险恶,劳动强度大,人与人之间交流机会少,生活单调艰难,长夜寂寞枯燥,为了排遣苦闷、抒发情思、调剂生活,有感而发地吟唱出来的,慢慢被大家认可、传唱,慢慢演变为疍家人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载体,成为疍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。
“阳江咸水歌”的歌词格式近似竹枝词,一般为七言四句,常采用比兴、对偶、镶嵌、借喻、双关、谐音、排比、重复、夸张等修辞手法;按歌曲内容分类,可分为儿歌、生产歌、生活歌、时政歌、情歌、叙事歌等几大类;按歌种分类,有“叹调”、“哥兄调”、“众人调”、“先姐调”、“媒娘调”、“堂枚调”、“哭嫁调”、“哭妈调”、“万寿歌”、“索罟调”、“小船调”、“花笺调”、“嗳仔歌”等十几种,其中以“众人调”、“叹调”、“哥兄调”、“堂枚调”等几种最为常用;按调式分类,有五声徵调式和五声羽调式;按乐句结构分类,有以四句为一乐段的复乐段体,还有由上句和下句组成的单乐段体;按演唱形式分类,有合唱、独唱、对唱等。
“阳江咸水歌”具有歌词格式结构较严谨、口语化特征明显、使用方言演唱、即兴性强、按特定格式运用呼语和衬词等特征,其曲调清新、韵律天然、唱、叹流畅,调式特征明显、曲式结构清晰、节奏自由舒缓、旋律简易上口、委婉抒情,具有咏叹特质。
“阳江咸水歌”在阳江沿海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,演唱咸水歌是疍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,他们在劳动生产、民俗活动、婚嫁喜庆亦或丧事缅怀等日常生活中,都用“叹”咸水歌来交流感情、传递心声、表达诉求,咸水歌已深深融进疍家人的血液中,成为了疍民的一个特有文化符号。
阳江咸水歌在经历最早的产生到普遍的传唱,又经历“文革”的禁唱,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兴盛,一路走到如今,现在却面临濒危,主要表现在:渔民生活方式的改变、历史断层的影响、多元化文化娱乐方式的冲击、咸水歌歌手高龄体弱现象普遍、年轻一代对咸水歌的认知程度低等。为保护和传承阳江咸水歌,阳江市各级政府累计投入资金约上千万,社会筹资近百万,用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、组织项目参演参赛、利用媒体宣传传播、协助专家采风、调研,支持、鼓励、资助传承人和咸水歌手进行各种传承活动等,对阳江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和有效的推动作用。
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,建立健全阳江咸水歌保护和传承机制,重点保护咸水歌传承人;设立咸水歌基金会,为阳江咸水歌保护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;将咸水歌引入课堂,为培养咸水歌接班人搭建平台;高度关注咸水歌的创新发展,不断提高其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,创作出适合新一代渔民思想观念和审美要求的作品,使曲调清新、旋律优美的咸水歌永唱不衰!
回到顶部